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力禾农业网 >> 亚龙木属

护路的草方格升级为五带一体硬叶杜鹃

发布时间:2022-08-16 16:01:28

护路的草方格升级为“五带一体”

11月7日消息: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沿线,无数麦草方格结成的金色巨网牢牢缚住连绵的流动沙丘。网格内,花棒、沙蒿、沙拐枣、柠条等沙生植物顽强生长,护卫包兰铁路60年畅通无阻,创造了世界铁路治沙史上的奇迹。

包兰铁路催生治沙

腾格里是我国第四大沙漠,蒙语意为“天一样辽阔”。中卫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沙漠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2.7%。这里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仅为187毫米,年均蒸发量却高达1980毫米,是降雨量的10倍多,长期处于荒漠化威胁中。

“风卷黄沙弥漫天,荒沙万里无人烟。”上世纪50年代初,腾格里的流沙已蔓延至中卫县城脚下。50年代中期,国家决定修建包兰铁路。这是我国修建的第一条沙漠铁路,在中卫境内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长达44公里,要翻越长16公里、高130米的沙坡头。

沙坡头为高大格状流动沙岭,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沙祸之源。作为世界上首条通过高大流动沙丘的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修建并无成功先例可借鉴。

为攻克治沙难题,保证铁路顺利运行,1956年,在包兰铁路动工之际,全国首个专业性治沙林场中卫固沙林场挺进荒漠。

“小草格”大智慧

治沙初期,因自然条件恶劣,大规模植树造林、高立式栅栏、沥青拌沙、平铺式沙障等固沙手段均以失败告终。为鼓舞士气,林场职工就地取材,用麦草在沙丘中扎了“人定胜天”“中卫固沙林场”等字样。一场风沙过后,方块形的字竟然没有被沙子掩埋。

受此启示,科研人员进行了圆形、菱形、三角形、马蹄形等各种形状、大小的麦草扎障试验,并成功找到最好的沙障——1×1米的隐蔽式格状沙障,即“麦草方格”。

“扎设麦草方格的方法很简单,选取不短于60厘米的麦草横铺在沙地上,用铁锨等工具将麦草拦腰扎入沙子深约15厘米左右,麦草头尾自然竖立合拢。横1米、竖1米,交错扎制,即形成1×1米的麦草方格。”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场长唐希明解释,“这里的流沙活动一般为表面深度15厘米左右,沙子被风吹起来的高度约为1米,扎成深15厘米、长宽各1米的方格防风固沙效果最好。”

扎好格子后,在其中种植花棒、沙蒿、沙拐枣、柠条等固沙树种。在草格子遮蔽下,风吹不走,遇雨发芽生长,而麦草腐化后形成的“沙结皮”,在固住流沙的同时,能成为植物生长的养分。草格子里的绿色逐渐显现。

麦草方格的寿命一般为3年。沙坡头固沙,植物是关键。为提高植苗成活率,唐希明用3年时间研究发明了“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又叫“便携式沙漠造林器”。这个造林神器是一米长的“干”字形铁制工具,由手柄、脚蹬、连接棒、植苗铲组成。

“便携式沙漠造林器可以把根系末端直接送入湿沙层,不会扰动沙层,造成沙层水分流失。用它来栽植柠条,成活率能达85%以上。”唐希明边说边用工具末端的凹陷处卡住树苗根部,两手扶住上横杆,一脚踩住下横杆,直扎入麦草方格中央,短短几秒,一棵树苗就栽好了。“原来两人一天能栽植柠条苗3亩,用这种方法能植7亩。”说起便携式沙漠造林器的植苗效果,唐希明难掩喜悦和骄傲。

沙坡头麦草方格固沙为全国首创,目前仍是全球最便捷、环保、低廉的固沙模式。“在中卫‘长流水包兰铁’治沙项目区,每天都有上千亩的流动沙丘被草方格锁住。”从事沙漠治理27年的唐希明,是中卫沙漠变绿洲的见证者。几十年来,中卫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共扎设草方格15.5万亩、营造林14.5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

筑起“五带一体”治沙体系

沙坡头是中卫沙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要想治住这里的沙,单一的“麦草格子”远远不够。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中卫治沙人建造完成了4级电力扬水,在包兰铁路两侧的沙丘上修建水平畦田2000多公顷,引黄河水浇灌沙丘植物,栽植刺槐、沙枣、柠条等各种乔灌木400余万株,形成了154公里长、800米宽的灌溉造林带,变原来单一的“旱路固沙”为“水旱并举”。

1984年,由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共同组成的“五带一体”铁路防风固沙体系正式形成。这项在麦草方格基础上探索研究的治沙模式,让腾格里沙漠北部边缘筑起了6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扼住了黄龙南侵的咽喉。

1983年4月27日,一场特大沙暴袭击了腾格里沙漠和宁夏平原,包兰铁路50多公里长的流沙地段安然无恙。1993年5月5日,又一场特大沙暴袭击了甘肃、宁夏等省区,“五带一体”防沙体系除前沿50米左右宽度的草障林带受到不同程度的掩埋损坏外,其余均完好无损。时至今日,包兰铁路已在腾格里沙漠中安全通车60年,“包兰铁路不出30年就会被沙漠淹没”的预言不攻自破。

1984年,沙坡头成为中国第一个具有荒漠生态特征的自然保护区。1986年沙坡头铁路治沙防护林体系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被林业部评为“林业重大工程建设”一等奖,1988年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

防沙治沙“中卫模式”

从麦草方格到“五带一体”,沙坡头治沙成果吸引了日本、美国、埃及、印度、阿根廷、荷兰等众多国家的首脑、驻华使节、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考察,被赞誉为“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世界上堪称首位的治沙工程”。中卫治沙技术成为治理沙漠化的灵丹妙药,已推广到世界上许多国家。

近年来,中卫治沙人的绿色触手不断延伸,实施了宁夏黄河东岸防沙治沙项目、中德合作北方荒漠化综合治理宁夏项目等重点林业项目。全市共争取外援贷款项目资金3.5亿元、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项目2200万元,先后对城市周边的西风口、北干渠系、葡萄墩塘等八大沙区进行了综合开发治理。对城市影响最为严重的北部腾格里沙漠长流水区域扎草方格并种植柠条、花棒、杨柴等沙生植物34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北部168万亩沙区已治理利用83.2万亩,实施封山(沙)育林面积60万亩。

目前,中卫林地总面积达到766.29万亩,其中生态防护林233.72万亩、生态经济林115.12万亩、封山(沙)育林150.77万亩、退耕还林266.68万亩。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0.26%。

“每年3-10月,我和妻子都会去腾格里沙漠扎草格子,去年靠这个挣了5万多。”迎水村村民王中平扎草方格已近5年,扎草方格成为沙坡头附近村民的主要劳务形式之一。

“在腾格里沙漠有一支由五六百人组成的治沙专业队,一般两人一组,一天能挣五六百元,每年工作七八个月,年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唐希明告诉记者,这支专业队的治沙范围已从中卫扩大到甘肃、内蒙古、新疆、陕西等地,不少家庭都靠治沙过上了好日子。

在沙区治理过程中,中卫创造了林科一体化、林景一体化、林能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果一体化的产业与治沙相结合的模式。“中卫模式”的防沙治沙不仅让昔日不毛之地变成绿洲,更让黄沙变成财富。全市形成了以中宁县清水河、红梧山等为主的六大绿色枸杞产区,建成了以沙坡头区南山台地区为核心的优质苹果基地,以永大线两侧为主的红枣基地,以海原县库井灌区为主的香水梨、红梅杏基地。截至2017年底,中卫生态经济林达115.11万亩。(

烟囱拆除公司

武汉手表回收

电子台秤价格

国际旅行社转让

MPP电力管批发

宣传册印刷公司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