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力禾农业网 >> 腺齿越桔

限时啃下最后的硬骨头3重庆脱贫攻坚工作纪实草紫罗兰

发布时间:2022-07-28 23:16:19

限时啃下最后的“硬骨头”(3)

——重庆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有产业脱贫才有底气

脱贫既要“输血”也要“造血”。要彻底摆脱贫困,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独木难撑的格局,瞄准市场,创新体制机制,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幢幢别致的二层小洋楼已陆续入住,小河绕村而转,冬日午后的黔江区中坝村静谧而美丽。这里是一处典型的搬迁集中安置点,农民在附近园区打工,日子过得充实。

“搬迁农民有了事情做,才能安稳过日子。”黔江区委农工委书记姚培林说。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逐步能致富。重庆市农委副主任高兴明说:“我们着力改变传统农业独木难支的格局,在特色产业选择上下功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贫困户增收找到支撑。”

产业发展既需要紧贴市场需求,也需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各地不等不靠,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模式,特色产业风生水起。

以“反租倒包”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

在永川区何梗镇上发食用菌种植基地,记者看到,网状生产钢架排列得整整齐齐,每个钢架从上到下可以立体放置1500袋菌包,一个大棚放6万袋。43岁的泸县老板曹继岗介绍说,18个标准菇棚建好后,返租给当地20户农民,由他提供菌包、生产技术,农民负责管理。菌菇上市后扣除场地租金、菌袋成本等,农户年纯收入10万元,整个种植过程农民零成本、零风险。

永川副区长杨华说,食用菌是永川特色优势产业,对扶贫脱贫作用大、效果明显。政府部门整合各类项目投资,配套建设食用菌产业基础设施,吸引外地企业到永川兴业,帮助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全区整村扶贫项目建设任务已完成80%。

“生猪托管代养”让农民富了口袋又学了本事,政府和企业在脱贫责任上找到了契合点。

2015年底是潼南区承诺的在全市率先“摘帽”时间。奔着这个目标,该区积极引导和鼓励私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针对无经济能力、无养殖技术、无管理经验的深度贫困户,政府与企业“联台唱戏”,创造性地推出“生猪托管代养”模式,为按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潼南温氏畜牧公司,记者了解到,温氏下属养殖场就近为深度贫困户托管代养生猪,时限为3年,每年代养两季共6头。公司以记账方式为养殖场提供仔猪、饲料、疫苗等物料,并负责回收出栏生猪。区财政每年给贫困户1000元的仔猪补贴,同时根据养殖户联系贫困户的数量,给予养殖户每联系一户1000元/年的劳动补助。

“温氏提供猪苗时价格下浮10%,回收生猪时价格上浮5%,算上政府补贴资金,贫困户每年可收入2500元。”潼南区副区长朱福荣说,这一模式已在多个乡镇推广,全区1/3的深度贫困户因此受益。贫困户可以到养殖场打工学习技术,为后期自我发展积累经验。

柏梓镇中渡村贫困户张天才,身体三级残疾,家里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在帮扶干部帮助下,张天才与温氏养殖场、温氏公司、镇政府签订了托管代养协议,“啥子心不用操,就能收入2000来块钱,还能学技术,这样的政策真叫好。”

特色效益农业需要土地适度规模集中,许多有土地安置的地区探索以集中租赁、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方式,加快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在“巴掌田”上实现大集群小单元连片式发展。

“园区带动”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从万州区武陵镇下中村制高点向四周望去,漫山的桂圆、荔枝,煞是好看。2013年,在外经商多年的杨元太回到家乡,流转山坡地1500亩,投入2000多万元,发展龙眼生态农业园。当地搬迁安置点农民在园区务工,每天工资40-120元不等。

杨元太告诉记者,他要干一件“大事”:以水果种植为基础,开发贵妃文化、汉唐文化、农耕文化,发展融合三产的休闲农业,打造沿江乡村风情旅游基地,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我们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力求在特色效益农业提档升级上取得突破。”万州区区长白文龙说,万州以特色和效益优先,引导扶持贫困村发展优质粮油、名优果蔬、畜禽水产、茶叶、中药材等区域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了效益农业全覆盖,每个贫困村都有1-2个主导产业。

为扶持特色效益农业做大做强,重庆每年安排专项产业扶贫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区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等特色加工产业,推动柑橘、草食牲畜、生态鱼、榨菜、中药材、茶叶、调味品等七大重点产业链向贫困区县延伸,培育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重庆市农委计划3年投入3亿元以上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100人以上规模的集中安置点所在村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市扶贫办对贫困搬迁户发展特色产业给予每户1000—2000元的专项扶持,贫困户参加技术培训免学费、报销交通费、补助一定生活费。

黔江区将搬迁与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将新村建设与产业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目前该区已累计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5万亩,发展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个、农民合作社35个,引导农户抱团结社发展,形成产、供、销、加工一条龙服务,在产业融合中提升产品附加值,从全产业链上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延伸和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扮靓了乡村,开阔了农民的视野。

乡村旅游日益受到市民青睐,针对贫困区县沉睡的山林资源,重庆大力扶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每年安排亿元以上专项扶贫资金,有计划、分步骤地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农家乐、乡村旅馆,结合扶贫搬迁,全力推动人口下山、产业上山、游客进山、产品出山,使昔日山景成了吸睛风景,土特产品成了生态商品。

随着脱贫节奏加快和效应释放,贫困地区的农村歌舞、手工艺品、民俗文化等得到了保护性开发。酉阳长潭村、黔江新建村、云阳清水村、万州区凤凰村、城口兴田村等一批特色村寨脱颖而出,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目前,18个贫困区县的177个高山贫困村,已逐步发展成为幅员近200平方公里的乡村旅游扶贫大片区,2014年接待游客680万人次,建卡贫困户户均增收3.2万元,贫困户人均务工性收入1.2万元。

园区就业、规模经营、政企合作……形态各异、内涵丰富的产业模式在各区县生根开花,成为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济南300吨数显压力试验机厂家

WEW-300B拉伸万能试验机

液压拉伸试验机厂

深圳WDW-10M打包带拉力试验机厂家

电子试验机生产厂家

友情链接